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我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78年至2000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6%,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医药行业正在展开一场重新“洗牌”的变革。其动因有些是内在的,有些是外在的。医药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有些是主动参与,有些被动参与。有资本扩张的要求,也有全球化竞争的压力;有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的吸引,也有政府行业认证标准管理规范的推动。中国医药行业中的本土企业需要把握潜在的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机会,深入了解跨国竞争对手,接受并适应国际认证规范和标准,才能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在WTO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面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需要思考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竞争要从策略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中国医药企业特别需要跨国医药品牌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手段。中国医药行业重新进行战略规划调整与跨国医药公司的竞争压力直接相关。只有积极主动参与这一变革过程,才能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从目前情况看,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就如其它行业一样,占据了高端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跨国医药公司占据的生物制药行业财务指标好于中成药行业,而倍受跨国公司觊觎的医药商业也是如此。研究和掌握跨国医药公司的战略及其变化将有助于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确定自己的战略方向。